●關公獅頭
●開國大典獅頭上滿是代表性畫作。
●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—獅頭紮作展覽」現場。
一個獅簍,百條竹篾,千個紙結,縱橫交錯。獅頭紮作,又豈只是一門手藝。為慶祝國慶,以及展現和傳承紮作非遺手藝,中西區民政事務處於9月27日至10月13日,在金鐘太古廣場舉辦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—獅頭紮作展覽」,帶領公眾由獅頭紮作的四步曲:「紮」、「撲」、「寫」、「裝」出發,品味紮作的非凡技藝,感受舞獅的喜慶氛圍,與公眾共賀國慶。
舞獅是神誕節慶中的助興環節,亦是一種表演。「獅」由紙紮獅頭和布製獅身組成,傳統的獅頭主要以竹篾和紗紙紮作而成,外形分為南獅和北獅兩類,而南獅又有佛山裝、鶴山裝和佛鶴裝等樣式。製作工序包括紮作、撲紙、寫色及裝飾配置等。獅頭紮作在香港已有悠久的歷史,村落舉辦神誕活動時,會以醒獅或其他瑞獸助興,獅頭紮作因此應運而生。紮作獅頭分為「紮、撲、寫、裝」,即紮作、撲紙、寫色、裝飾。
正值新中國成立75周年,展覽匯聚了6位香港跨代、來自老字號的紮作師傅,分別創作共6個所屬年代風格的獅頭紮作。主題展品是「開國大典獅頭」,紮作設計師夏中建以細膩傳統國畫手法,將國家立國前連串戰爭場景呈現,包括﹕鐵道戰、渡長江、淮海戰役和萬里長征。軍民揮舞火炬,祥雲瑞氣點綴,迎接開國大典的經典場面,環繞獅臉活現眼前,投射祖國同胞艱苦奮戰,以及對祖國前景充滿期盼。此外,獅頭加上別具意義的立體配飾,例如獅角上的戰機,點出作品歷史背景;獅額上的一對華表,則對照中華傳統。這個作品除了展現精巧的紮作技藝,亦是一本立體史冊。
劉備獅頭來自生和隆後人梁金華。一頭佛山裝潢彩獅,按照七十年代風格設計,不論是獅頭上的鷹角、眉角上的鯉魚刺,抑或面頰旁的雙腮,獅臉的布局盡展劉備的王者風範。此外,劉備獅下巴的鬚鬢較少,反映劉備原相。相比現時大量生產的獅頭只有平面印刷的獅脷,梁金華師傅特意在獅口裝設立體震脷,增強獅頭舞動時的動感。以上種種設計特色,反映生和隆多年來堅持慢工出細活,不但施展精湛手藝,更要細心顧及獅頭在表演期間的視覺效果,如此匠心巧手,今天難得一見。
此外,展覽還展出了關公獅頭、張飛獅頭、鶴裝虎斑獅頭和三教獅頭。在中國,儒教、釋教和道教都相當蓬勃,三教代表人物的雕像受到國人尊奉。伍彥維小師傅師承夏中建師傅,以新派風格設計了這頭佛裝獅。獅臉以藍色為背景,畫有孔子、老子、釋迦牟尼等三教代表人物。早在「紮」和「撲」兩個工序,師傅便要盡量減少獅頭表面的凹凸位,以配合後期寫畫需要,精確描摹這些人物的神韻。
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,香港紮作業尤為蓬勃鼎盛,但隨着時代變遷,慢工出細活的獅頭紮作技藝幾乎面臨失傳。是次展覽可謂難得盛會,將香港過去不同年代的獅頭紮作手藝同場展現。 ●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