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人民大学山水书法名家班导师、教授,北京一道书画院院长 初中海 作品
“章法面貌刻刻翻新,笔墨精神千古不变”,中国画的构图讲究的是汉字构图,没有固定的模式,讲求画面和谐、丰富。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、核心和根本,笔墨承载着画家的精神世界与生命气象,是沟通物象与心象、有限与无限的桥梁。中国画独特的造型语言、意境营造、气韵表达,无不围绕笔墨展开并最终由其实现。初中海先生深研黄宾虹,其笔墨理念极具代表性,进一步强化了笔墨作为“灵魂”的地位。
临帖的选择性,是书法学习中至关重要的智慧。它决定了学书者能否高效汲取传统精华,避免迷失方向,最终实现个性化突破。初中海先生基于黄宾虹“金石学脉”的深厚学养,对此有独到见解和实践体系。黄公望、倪瓒、王维······从上到下,初中海先生临过三十多位接近四十位画家,通过临帖,把自己的绘画观念运用其中,养成自己的习惯。
中国人民大学山水书法名家班导师、教授,北京一道书画院院长 初中海 作品
左权老师说到,以前看不懂黄宾虹,看不出他的作品美在哪里?多临多看,逐步理解了点、线、面的运用过程。后听从老师的建议,从书法入手,追摹古人,多临多思,受益匪浅。古人讲“变则通,不变则死”,要去变通,才能达到一个高度。
陕西书画院副院长、陕西于右任书法学会副会长左权 作品
杨西宁老师感慨道,座谈会收获有三:一是临帖;二是要有自己的思想;三要下功夫。这三点精准概括了书法艺术精进的核心路径,此外这三点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互为支撑的辩证统一体。临帖是获取传统基因的必要途径,思想是消化吸收的转化酶,下功夫则是将养分输送到艺术生命体的毛细血管。
中国大众文化学会文艺人才专业委员会委员、北京亿尊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西宁 作品
张武宏老师的专长是唱戏,也是一位书法爱好者,他表示,有幸能得老师建议先写书谱,从张骞入手。更从老师提到的“写意、写心、写趣”联想到自己戏曲艺术创作中,尤其是感悟颇丰,内心深处对生活最美的感受是对自己创作有很大帮助的。
中国楷书艺术研究院秘书长、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人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张兆峰 作品
张兆峰老师认为,大家在座谈会上通过老师的讲解都有所学,这份收获绝不仅是技法层面的点拨,而是对中国书画本体论与方法论的双重觉醒。今日始知,笔墨不是遗产而是种子——它在我血里发芽的时刻,才是真正传承的开始。
小学教师 靳月娥 作品
靳月娥老师分享了自己临帖心得,不再执着像与不像,而是要提取精华,要将理论认知转化为艺术生产力的关键跃升。“诸君掌中墨犹温,此乃三千年前铸鼎人之体温。动手即通灵,何愁书法不活?”此次座谈的核心,正是让初中海的艺术哲思长出肌肉骨骼,化作可触摸的文化基因链。
河北省三河市泽恩书院院长 史芸 作品
史芸老师在座谈中也分享了对河洛牡丹写生的感悟,震撼于牡丹壮观的场面,表示在画中需融入自己的情意,使笔墨达到“浑厚华滋”的化境,让每一笔一墨都成为宇宙元气与个人性灵的交响,真正实现“技进乎道”。
中国楷书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,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理事 田立敏 作品
谈及书画,郑博文老师、田立敏老师及高国森老师表示,书画艺术不关乎年龄,以须发为笔,以年轮作砚,诸君当深信:当第一缕墨香渗入血脉的时刻,我们便签下了与永恒的艺术契约——生命有期,笔墨无涯。
原京东画院院长,著名书画家高国森 作品
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、西安碑林书法家协会主席 郑博文作品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